跟人文薈萃的永和一起成長

2015.01

在藝文氣息濃厚的永和,您可以和社區大學一起加入推展書香綠意步道社區計畫的行列,也可以在博愛社區享受優質人文生活圈,更可以和永和市第一個成立社區合作社的潭墘社區一起學習自助助人的生活方式,在這裡,您可以和這片土地一起成長。
 

永和社區大學
社區居民的知識寶庫


清晨,中正橋下的永和社區大學生態實驗農場,有一群幼稚園學童,正彎著腰聚精會神的進行他們小小自然生態農場之旅,應邀的農場解說員,是來自永和社大的台灣濕地生態研究社的社員。這一座甫於今年破土動工的生態農場,多年來任其荒蕪著,但由永和社大文史社及台灣濕地生態研社共同發起、推動,以及全體社大學員的用心耕耘下,如今綠葉扶疏、已成規模。

如果把「社區大學」當成是正規版的「社區媽媽教室」、「社區讀書會」、「人才訓練營」那就錯了,社大的課程設計是以四年制大學的標準來規畫,分為學術課程、社團課程及生活藝能課程三大領域。修滿128個學分可獲畢業、修業證書,幫助許多因故失學的地方民眾,一圓受高等教育的夢。

位於永和市福和國中的永和社區大學成立至今3年,創立初始便於當地公民營社團結合,現在更進一步朝社區總體營造的方向紮根,除了加設因應居民實際需求的課程及社團外(如外籍新娘識字班)、舉辦大型社區活動外,執行專員林玉英表示,永和社大正積極推展「書香綠意步道社區」計畫,希望結合當地資源規劃成廣敞林蔭大道,沿街廣設藝文商家,不久的將來,永和市又將多一處充滿人文休閒風之地。
 

  • 永和社區大學
  • 地址:台北縣永和市永利路71號(福和國中內) 
  • 電話:02-29236464
博愛社區
優質藝文生活圈


順著世界著名的永和豆漿店家往中正橋方向走,眼尖的人們絕對不會錯過充滿藝術氛圍的博愛社區---藝術街。

博愛社區的藝術造街計劃,始於前任市長林德福任內,由當時的市公所與民間團體永和市藝術發展協會共同發起,精心打造「藝術街」,堪稱代表永和人文氣質的最佳樣板。巍然矗立的磚紅色高樓,是台灣藝術家楊三郎美術館,也是永和市著名的地標「網溪別墅」。緊鄰館旁蓮池的白色木屋,是楊三郎生前的居所與畫室,不定期開放參觀。沿街地面全是典雅的羅馬磁磚,配合兩旁商家統一整齊的銅雕招牌,午後的陽光透過綠蔭灑下香榭光影,有讓人置身小歐洲的錯覺。

暑假由永和藝術發展協會主辦的藝術街風華再現活動,融合了藝術講座,陶藝、繪畫、花藝等美育教學課程及展演活動,以及包括舞蹈、音樂表演,魔術表演,廚藝講座及示範教學,社區居民在專業人員指導下,試著DIY出高級Bar B. Q.料理,比起單純的品嚐料理,更能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總幹事范春報說,使博愛街成為富有文化氣息的街道,不論是不是在地居民,都能來這兒感受到在地的人文、在地的人情味,是博愛街藝術造街最大的期望!
 

  • 永和藝術發展協會
  • 地址:永和市博愛街27巷5號1樓
  • 電話:02-29206244
潭墘社區
重視鄰里感情 共創學習資源


潭墘原指河川旁的意思,在永和水源路,以泉水甘美著稱,據說一直都有由遠方來取泉水煮茶的人,現在則設自來水公司,附近地區也已開闢為中和四號公園。潭墘社區是一個文教區,行政劃分上包含潭墘、潭安二個里,居民以軍公教人員為主,擁有濃厚的文教氣息,這裡也是永和市第一個成立社區合作社的社區。所謂社區合作社是指社區居民以認股的方式組成約合作組織,藉此追求一種自助助人的生活方式。

這樣的理念延續至今,潭墘社區時常舉辨生活新知講座、讀書會,並安排社員參與社區服務;而社區的居民們對於潭墘社區發展協會推展的許多成長課程也非常踴躍,尤其烹飪班,深受許多高齡媽媽們的熱情參與,理事長詹梅表示,目前已有將近二百名會員,足見協會的成功;潭墘社區雖然是一個老舊的社區,難得的是透過全體里民們的密切交流,共榮共存的理念下,讓整個社區動起來!
 

  • 永和市潭墘社區發展協會
  • 地址:台北縣永和市安樂路100巷21弄3號
  • 電話:02-29413636

 

新北市永和區社區大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