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和體驗滿滿溫情
走在中和曲折窄小的街道巷弄裡,無論是中國北方爽朗宏亮的腔調、南方細軟綿綿的語氣,還是雲南滇緬獨特高昂的語言、金門澎湖濃重有力的海口腔……,各地的鄉音在這裡此起彼落地響起!
「中和是一個移民的城市!」中和南勢角直營店店長黃貴文說,中和的聚落效應非常強,除了先前的清代閩南移民、光復後的大陸外省移民外,之後的台灣中南部、金門澎湖以及滇緬等新移民,都喜歡「一個牽一個」地把鄉親拉攏在一塊居住,互相有照應,這裡雖是台北縣的縣轄市,卻保有一股溫馨的鄉土氣氛,街坊鄰居極為熱情。
大多數的中和居民屬於藍領的勞工階級,在這些中和人身上看不到高傲冷漠的個性。黃貴文笑說,他來中和工作6年,每天下午傍晚外出派DM時,沿途都有客戶主動打招呼,寒喧不完,中和人那股「人親土親」的溫暖,讓他很窩心。
中和景安直營店店長陳泓升從與中和人打交道、買賣房屋的經驗,也認為中和人很「阿莎力」,說話直接,講太多房屋市場的專業分析,反而不見得會讓他們馬上接受。
中和人就像是一鍋料好的湯,是需要用感情細火慢煨,搏感情後才能拉引出信任感。「他們一旦信任我們,就會把買賣房屋的事情放心交代我們全權處理。」陳泓升笑著說,拜訪這些中和客戶們,就像在探訪自己的長輩,這些可愛的長輩們不僅會幫忙向親朋好友推薦永慶,還會發揮口碑行銷的力量,爲永慶人增加不少業績。
異鄉客來到中和定居,會發現這裡的鄰里街坊很熱心,中和人向來不會排拒外地人,居民性格就像知名的烘爐地南山福德宮土地公一樣,發揮樂善助人的熱情。
中和有個全台第一的驕傲,就是這裡的土地公廟是全台灣密度最高。「烘爐地的土地公很靈驗喔!」黃貴文說,台北都會的業務員都知道來烘爐地土地公拜拜,祈求好業績。
中國人安土重遷,一旦選定了落腳好家園,就不忘在村莊前後奉祀土地公,希望土地神明守護住民,賜予居住平安、出入大吉、興旺生財。在中和這個移民城市,自早以前,各地移民把原鄉的土地神明一併帶來供奉,土地公的信仰特別興盛。
黃貴文表示,在中和同一聚落鄰里往往就有兩、三座土地公廟,從「田頭田尾土地公」變成「街頭巷尾土地公」,土地公廟太多了,許多客戶搬來中和,往往跟他詢問該拜哪座土地公廟才能求取居家平安,他都建議客戶們乾脆通通都拜,「有拜有保佑」,信仰靠虔誠,可不容人心計較。
近年來,泰緬的雲南華僑在台聚居最多區域的華新街,每年4月底舉辦的潑水節爲中和佈置出中南半島的異國節慶氣氛。華僑在此經營小吃生意,販賣道地的泰緬料理與雲南料理,在假日吸引不少民眾到此品嚐滇緬泰料理的美味。
從中和南勢角捷運站4號出口出來,右轉、沿著興南路散步,就可以接到華新街。轉進入華新街,街上有的商店掛著是泰文、緬甸文招牌,街上微微飄著魚露味,商家們操著雲南話、緬甸話、泰國話聊天話家常,置身中南半島國度的錯覺,油然而生。
這裡的小吃店及路邊攤都從上午5時開始營業,以早市及中午生意為主,店舖通常會營業到下午或晚間。在華新街上有一條小巷,早上是菜市場,裡頭的攤子除了一般生鮮蔬果、雞鴨魚肉外,還有販售泰緬料理常用的醬料、魚肉乾貨、香料、食品、點心等,許多熱衷烹調中南半島料理的美食家也愛在這裡找食材。
黃貴文相當推薦華新街的滇緬泰料理,雲南的過橋米線、汽鍋雞,緬甸的咖哩椰汁鴨血米粉湯、豌豆餅,泰國的青木瓜沙拉、檸檬魚、牛肉河粉,乃至於受到印度飲食影響的緬甸印度式早餐--奶油及豌豆泥醬口味的甩餅、奶茶等,都可在華新街上的小吃店、路邊攤吃得到,風味道地,值得品嚐。